为防止和减少高、中压汽缸内的高压蒸汽从汽缸与转轴的间隙向缸外漏泄,在间隙内有多组交替安装在汽缸或转轴上的密封圈,称为迷宫式汽封。
汽轮机除主轴承外,设有推力轴承,以承受转子轴向推力,并确定转子的轴向位置。为了平衡转子轴向推力,高、中压转子多采用汽流反向布置;低压缸多采用镜像布置。为了防止运行中发生共振,叶片的自振频率、转子的临界转速,以及基础的振动频率均应避开汽轮机的工作转速。
调速保安系统 汽轮机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其功能是:随负荷的变化,调节进入汽轮机的蒸汽流量,维持汽轮机转速在额定范围之内,满足负荷需要。汽轮机为了防止外界负荷发生大幅度变化时,汽轮机发生超速事故,一般汽轮机装设超速保护系统,当汽轮机转速超过一定限度时,保安器动作,将主汽门迅速关闭,切断汽轮机汽源,以确保安全。
蒸汽参数 提高汽轮机的蒸汽初参数不但能提高装置的热循环效率,而且可以提高设备本身的效率。选择合理的蒸汽初参数不仅决定于装置的热效率,还要考虑随着蒸汽初参数的提高,对金属材料的品质和设备的制造技术水平、造价、金属消耗量以及发电成本和运行可靠性等因素的影响。中压(及以下)汽轮机的蒸汽初温一般为400~450℃,以便采用碳素钢;高压(及以上)汽轮机初温采用520~565℃,一般多取535℃,以便采用低合金元素的珠光体钢,避免采用高价的奥氏体钢。蒸汽初压的选择主要受到末级叶片容许最大湿度(12~14%)的限制。大容量热能动力装置由于采用蒸汽中间再热和给水回热,有利于初压的提高。大型汽轮机的蒸汽初压一般采用超高压和亚临界压力,个别的采用超临界压力。中国制造的汽轮机的功率及进汽参数已系列化(表1)。当蒸汽初参数不变时,降低汽轮机的背压可明显提高装置的热循环效率。但过低的背压会导致末级蒸汽湿度增加,降低了汽轮机的相对内效率,还会使汽轮机的末级排汽面积和凝汽器结构尺寸随之增大,循环冷却水泵的容量也得相应增加。事实上,一些大功率的汽轮机采用了较高的背压。
单机容量 单机容量较大的汽轮机,每千瓦的设备投资较低。因装置热效率较高,发电成本也较低。但另一方面,在电力系统中如果较大容量的单机机组经常处于低负荷状态运行,装置的热效率会降低很多,因而很不经济。此时应将建设费用与运行费用等技术经济指标进行综合,以确定是否代之以若干台较小容量的机组。中国的《火力发电厂设计技术规程》中规定,在新建的发电厂中,最大机组的单机容量一般为电力系统总容量的8~10%。而在电力负荷增加迅速的电力系统中,也可选用单机容量更大的机组。
起动与停运 采用高温、高压参数的汽轮机,在起动、停运的过程中由于温度的急剧变化,可能导致汽缸发生变形、裂纹。因此,必须制订合理的起动、停运操作程序,保证汽轮机各部位的温度梯度在安全值以内,同时也能有效缩短起停时间。一般规定,蒸汽与金属的温差应在-30~+55℃范围内。金属温度的上升率应小于278℃/h(h为小时),下降率应小于42℃/h。
起动加热时汽缸的膨胀滞后于转子,起动速度过快会引起汽缸与转子的膨胀差过大,使轴向间隙消失,导致动、静部件发生摩擦。摩擦部位局部过热会产生残余应力,进而导致转子永久性弯曲变形。为了随时监视胀差,汽轮机装有相对胀差指示器。大功率汽轮机转子直径达600~700mm,转子表面与中心部位的温差会产生热应力。因起动与停机时的热应力正负符号相反而形成交变应力。在交变应力作用下将产生疲劳损伤及至裂纹,特别是在转子锻件存在固有缺陷的地方。如不能及时发现并采取预防措施,裂纹扩展会造成严重的转子断裂事故。因此,应定期对大型汽轮机的转子进行无损探伤。尤其对起停频繁的调峰机组,除在设计上和材料选用上需作特殊考虑外,还应加强预防性检查以保证安全。为消除因转子上下温度不均引起的转子热变形,汽轮机备有盘车装置。汽轮机在起停过程中都要盘车数小时以减小温度变化率。